5月15日上午,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由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牵头完成的项目“种养耦合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优良瘦肉型猪种质创制技术及其应用”、“番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质、抗病新品种的培育”分别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种养耦合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项目简介:
针对种养结构失衡及其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结合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建立农区土壤养分管理模型和数据库,研发秸秆高效降解的耐高温菌剂,实现养分平衡供需决策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突破。遵循生态环保和循环生产理念,建立种养绿色生产新模式,确保农产品环境安全,为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土壤保育和耕地质量提升提供解决方案。
实现了三大技术创新:1)创立农区土壤养分动态分布表征关键技术,科学阐明了种养农区土壤-动物-植物系统养分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碳氮迁移行为及养分监测、诊断和预测的China-DNDC模型数据库,覆盖全国90%以上2473个县/市级的一百多万条农田土壤养分基础数据,为我国不同农区的化肥精准化减量方案提供技术支撑。2)突破了秸秆高效降解的技术瓶颈,形成种养废弃物生物转化与配套工艺技术,研发高效堆肥复合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建立种养废弃物高温无害化发酵技术,形成发酵、腐熟、造粒、过筛、包装的有机肥制备成套工艺。3)建立农区生态种养匹配与耦合集成关键技术,提出基于养分供需平衡规律的种养结构优化算法,集成种养组合式单元猪粪尿封闭式生态循环技术,提出基于畜禽粪尿承载限量的生猪出栏数(头)与消纳土壤面积(亩)合理比值的科学依据。
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4件,发表论文112篇,其中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1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结论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微生物菌肥证1项,地方有机肥临时登记证2项,技术模式和相关产品已实现大范围推广。近三年新增产值22.1662亿元,新增利润2.5942亿元,节约资金4.0175亿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一完成人简介:
周培,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党委书记,农业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从事农业环境污染生态毒理、污染修复,以及设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利用技术等方面研究。担任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先后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研究项目。
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Analyst、Chemosphere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编专著2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第九届科技委委员、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清洁生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优良瘦肉型猪种质创制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养殖业,家畜、家禽育种技术学科。
上海市的养猪业内外布局,市内严控规模并且重点发展适合都市资源禀赋、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种猪产业,市外重点建设健康、高效、优质肉猪生产供应基地。在上海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农委科技攻关及国家自然基金、863等项目支持下,项目以杜、长、大三大瘦肉型猪主导品种作为对象,针对健康、高效、优质种猪如何创制以及优秀种猪如何充分发挥作用两大科学问题,围绕常规育种、分子育种、人工授精三大体系中的难点进行技术创新并在上海市内外许多企业推广应用。其中,主要创新如下:
(1)鉴于健康、繁殖、肉质等性状测定困难、遗传力低,无法通过常规育种予以有效改良,已成为影响种猪优良程度的瓶颈性因素,项目深入研究了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首先,揭示了生长与免疫性状间遗传相关的分子基础,发现国内外环境卫生状况和免疫体系不同可能是导致“引种→退化”的主要原因。其次,创造性地利用人的精神疾病等数据库及实验研究,挖掘了对猪断奶应激敏感意义重大的5-HTR等10几个候选基因。第三,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开发了猪繁殖性状候选基因数据库ReCGiP,鉴定了6个候选基因,并首次发现了ESR基因对猪各胎次产仔数存在不同甚至相反作用。第四,研究了bHLH等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对肉质性状的影响,鉴定出了ADD1等10多个功能性候选基因。
(2)结合国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地制宜地优化了育种技术体系、研发了网络育种平台,进而开展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首先,对基于“生产性能测定+BLUP”的常规育种体系,针对育种流程、体型评定方法、选择指数中各性状的权重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其次,进一步开发了华东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网络平台并应用到上海、江苏、河南、福建、山东等地猪场的遗传评估当中。第三,在对繁殖、肉质、仔猪断奶应激敏感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他人成果,开展了标记辅助选择(MAS)及基因组选择(GS)工作。
(3)建立了覆盖上海、辐射周边的优良种猪共享与人工授精体系。首先指导建设了多个国际领先的种公猪站,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室设施设备;其次,配套建立了完善的、系统的生物安全制度、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立足上海、辐射周边乃至全国建成了一个优秀种猪与精液共享体系。
目前,经过12年的努力,已使上海市2家、外省市5家基地企业成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全国96家)、1家上海市种公猪站成为国家级种公猪站(全国2个),一个“两头在内(种猪繁育、肉猪消费)、一头在外(肉猪养殖)”的供沪生猪繁育生产技术体系已经初具雏形。近三年来,项目直接参与单位上海祥欣公司累计新增产值2.6亿元多、新增利润1.015亿元,其他8家技术应用企业新增产值29.73亿元、新增利润5.91亿元。此外,项目共发表论文55篇,被引用387次;获得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
第一完成人简介:
潘玉春,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二级教授、长聘教授。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工作。现兼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及猪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部全国猪育种协作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分会副理事长、养猪分会副理事长和信息技术分会副理事长。
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番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质、抗病新品种的培育
项目简介:
项目在上海市农委、上海市科委、科技部等项目的支持下,瞄准当前育种技术难点和重大理论问题,进行项目研究的总体设计,在长达10多年的研究中为了使开发的标记能够从实验室真正用于相关育种企业与机构,每一阶段性成果都经过实地验证,使技术更具可操作性。传统育种主要依赖于育种者对表型性状的筛选判定,易受环境、生长期和显隐性的影响,耗时耗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借助与性状紧密连锁标记进行抗性鉴定、检测、辅助亲本的选择和品种的选育,克服了传统育种的制约瓶颈。由于番茄栽培类型中抗性资源的匮乏,导致新品种的培育相对滞缓。如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挖掘、开发和利用野生种质资源中的抗性基因,如何快速准确地筛选目标性状,如何更好地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工作紧密结合,课题组针对市场需求,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番茄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聚类指导杂交组合的选配、分子标记筛选加快育种进程及新品种配套栽培示范等一系列的工作。本成果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篇,共引用156次;5个品种通过审(认)定;出版中文著作2部;培养硕士7名。近三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番茄新品种29.55万亩,累计新增产值2.5亿,新增利润5000多万。本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第一完成人简介:
刘杨,2007年完成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生物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校任教,现任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植物科学系副研究员。2014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作访问学者一年。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农委资助项目10余项,授权相关技术发明专利6项,番茄新品种审认定3个,在SCI、EI等收录的学术刊物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现代植物育种学》、《种子种苗学》、《遗传学与社会》。